第三百一十一章:问策(2 / 2)

且耕地情况也要比耽罗好的多。

拿下之后可以考虑前期继续用军屯的模式来开发,然后制定一个规则,大家按照劳动来计算工分,年后按照工分的多少来确定分配多少亩地。

除此之外,我建议做好将均田制的分配数量降低的准备!”李元景简单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耽罗那边毋庸置疑,移民肯定是要过去的,既然无法解决耕地的问题,那就只能先吃大锅饭了。

隐户洗白的移民不好安排,那些叛军的家属还不好安排吗?这些人根本没的选,朝廷能放他们一马就要烧高香去了,而且还保证他们有吃的,跟普通百姓一样能享受到各种待遇。

什么公平不公平的,李元景现在脑子里可没那些想法,大开发的年代,哪有公平可言?

或许现在在他们看来不公平,但几年后,几十年后呢?他们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降低分配数量,这是要让百姓活活饿死啊!”李世民叹了口气,他也知道人多地少的事实,但是有什么办法?

大唐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县是能够足授的,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减少分配数量,这不是逼反是什么?

还有,真以为到手的二十亩地,按照亩产均数两石,一年就能收获四十石不成?

那只是理论收获,跟实际收获没有任何关系,耕地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养地,现在普遍的做法是种两年,休一年,就算有堆肥法推出也没能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原因无他,大家都去堆肥了,哪有那么多肥给你?

紧靠自家产出?一年的产出,充其量也就只够两三亩地用的,这还是操作的认真一些的结果,一些二百五选手甚至还不够两亩地用呢。

所以,亩产一石左右的地还有不少,但是用了堆肥的地,产出的确是增加了不少。

“种豆可以改善土地的肥力问题,另外这次我打算不计代价的让杜荷把肥料给搞出来,这样的话,操作空间就更大了。”李元景想了想,认真道。

如果将后世的各种肥料拿到现在来耕种,在确保照料以及水源充足的情况下,亩产能达到多少?

关于这个问题李元景认真的考虑了一下,然后给出了一个十分肯定,似乎又带着一丝不确定的答案,那就是三到五石之间。

也就是说,三百斤到五百斤之间,这还是外在条件都不错的前提下,若是照料的不好,产量可能会低于三百斤也说不准。

但最大的好处在于,这些肥料是可以帮助土地减少休耕期的,甚至是不用休耕,若是能保证亩产三百斤,也就是三石,所有土地都不用休耕,那么,大唐的粮食将会多到吃不完,甚至是吃两口吐出来一口都吃不完的地步。

别拿后世进口粮食来比较,后世十四亿人,现在连一亿人都不到,完全没得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