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航路之争(2 / 2)

邑,真蜡,真蜡是目前文献中记载最远的国家,而出了真蜡以后则开始新的探寻。

卑职觉得既然文献中对这些国家已经有了记载,那么我们又何必要去急于探索呢?耽罗和倭国的经验告诉卑职,能够居住的陆地不一定非要按照陆地去探寻,若是按照这个规则的话,也不可能发现这两个地方。”马周将两方的分歧说了出来。

两人各自的观点都没有问题,作为航海长,任知行必须要在考虑船队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去安排更多的航线。

但马周却不需要去考虑那么多,他考虑的是重复去探测那些地方,这不是在浪费精力,浪费资源吗?

要知道这一次的航行李元景早在一初就定下了基调,最晚十月份就要开始返航,争取年底前回到大唐,在有限的时间下,有些事情就必须要更大胆一些了。

至于为什么定下这么一个时间,李元景当然是有李元景的安排,心中有着一副东南亚的大致地图,李元景很清楚这里的大致地形,他们完全可以不必去走那些回头路,直接围着南海绕一个圈就行了。

当然,实际情况李元景知道,但是马周和任知行不知道啊,将来的每一次航行自己又不可能一直跟着,总要培养几个合格的人才行。

“先去琉球看看再说!”李元景直接做出了决定,两人的观点都能照顾到,只不过是先后而已。

现在的琉球不是后世记忆中的琉球王国,而是弯弯,这里现在叫琉球,早在隋炀帝时期曾先后派遣朱宽,陈棱等人前往琉球,加强了两地之间的联系,但现在这种联系已经中断了,实在没什么好联络的,上面除了少部分土著以外,连个人影都看不到。

“殿下,面前的一切都是未知,卑职还是觉得应该根据陆地的走向去航行,到了真蜡以后可以寻找当地向导来带路,我们损失不起啊……”任知行仍然有些不太心甘的劝谏道。

面对任知行的固执,李元景并没有生气,语气平稳的解释道:“琉球是肯定要去的,根据史料记载,那里至少能安置百万百姓,这一次咱们就是先去探一探路,若是可行,明年朝廷就要准备了,琉球必然是海外开发的第一步。至于之后,直接向南航行十天,若是十天后还没有见到陆地,那就原路返回进行补给,若是补给足够,就直接向西,按照路程来算的话,应该能直接到林邑或者真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