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好事连连(1 / 3)

重返1977 镶黄旗 6763 字 2019-11-02

或许是真应了那句话,“暗中害人灾殃伏,行善积德神明帮”。

洪衍武他们替几个有实际困难的家庭解了燃眉之急之后,他们这伙“海碰子”的扶危济贫之举,似乎也真的把好运气接二连三地引到自己身上来了。

首先是9月27日“中秋节”当天,随着新一批的秋季海货按期补充进了水产公司的库房,全滨城的水产商店,迎来了多年来规模最大、幅度最大的一次降价。

那位周副总大概是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出来了。

他竟然把五十头的海参又降了七块,定价为十八块一斤,八十头的海参又降了五块,定价为十五块一斤。

同时,四头、八头、十二头的“对虾”分别下调了六元,五元,四元不等。

鲜扇贝和干贝也跟着降了两元,四元不等。

就连新上市的“海蜇”也比往年,每斤便宜了一块钱。

等于越是贵的东西调价越狠,像“虾爬子”、“鲅鱼”、“刀鱼”这类的廉价海鲜则维持原价未动。

这自然让全滨城的民众乐得嗷嗷直叫,“海碰子”们则气得想要跳崖自杀。

于是周副总很快就在民间名声鹊起,迅速成为了普通老百姓人人称颂的“万家生佛”,成为了“懂得民间疾苦的青天大老爷”。

但同时,他也就成了“海碰子”们口中“不得好死”、“生孩子没腚眼儿”的诅咒对象。

只是骂归骂,恨归恨,另一方面,“海碰子”们也是为此真的惊慌失措了。

谁也不知道,明天水产商店还会不会再降价。又一想到“中秋”、“国庆”马上就要过去,入秋以后“小市场”要海参的人就更少了,好多人甚至连婚宴的钱都顾不上赚了,本能地把家里的存货拿到市场上抛售。

这么一来,才不过一两天的功夫,全城的“小市场”就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特别多扛着麻袋的“海碰子”。

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是,海参私下交易的价格也跟跳水似的下去了。不但突破了洪衍武界定的七块标准,还眼瞅着要往六块以下走。

当这个消息穿到洪衍武耳朵里,他的眼睛当时就亮了。

他深知周副总这一步昏招,彻底挑动了“海碰子”们的敏感神经,等于是把滨城所有的存量海货都给硬逼出来了。

而像这样的特殊时机绝不可失!一旦失去,将不再来!

所以他当机立断,让所有的“海碰子”马上停止“碰海”,哪怕去水产商店高价购买,赔钱把人家订的海货补足,也不能自己再捞了。

跟着他就是公然宣布,“发财的机会到了!全部人手,一律回滨城收海货!”

在这一声令下之后,若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就是1977年滨城的海参市场上,一场空前的“爆买”行动开始了。

两天之内,这个小集团的所有人,摩拳擦掌地分头扑向了滨城最大的七个“小市场”。

除了洪衍武为保险起见,用自己的钱为大家留出了一千块做备用资金。其他人都几乎花光了他们能动用的每一分钱。

最后连公帐带私人,一共收上来四千二百八十五斤的海参,均价是五块六毛钱。

至此,他们已经拥有了整个滨城海参年产量百分之二左右的份额了。

这个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尽管其他的“海碰子”还并不了解,可洪衍武心里却清楚,在这么无序且脆弱的市场里,这个数字已经完全可以掀起一场如龙卷风一样的价格风暴了。

果然,后面的情况演变一下就变得让人乐观起来。才刚过完“十一”,这个昙花一现的低价钱就马上消失不见了。

并且仅在五天之内,“小市场”的海参价格就反弹了近三块,最后停在八块五毛钱左右不动缓了,让这几天没管住手,低价抛售的那些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