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准生证”(1 / 3)

重返1977 镶黄旗 7725 字 2019-11-02

与杨卫帆和成琳遭遇的困局相似。

几乎与他们同一时间,陈氏父子也因为国情的原因,在事业上饱受磨难。

他们父子俩的心血之作——《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的第一部《父与子》,落入了一个难解的窘境里。

几乎差一点就灰飞烟灭,被彻底毁了。

说起这个系列的喜剧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所占据的重要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他表达了一个叫“二子”的京城底层小人物,在改革开放时期经历社会巨变时,种种的无所适从。

在电影里,这个似乎就活在人们身边的角色,一直在靠着本能的善良和质朴的天性,寻找着自己不确定的命运。

正因为这个人物的言行都是从老百姓认可的价值角度所出发的。

而且以生活化的视角,真实的记录下了当时社会飞速变化的时代状态。

这一系列电影的影响和价值,完全可以与日本那号称最长系列的《寅次郎的故事》相媲美。

不过实际上呢,作为这一系列电影的主创者。

陈氏父子在创作之初,可没有这么明确的目标,如此高瞻远瞩的抱负。

其实他们想拍摄这一系列喜剧电影的真正原因,不过是因为人民群众需要喜剧罢了。

陈老爷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的老百姓太苦了,要给老百姓带来欢乐”。

这种真诚、质朴的想法,才是他们爷俩最根本的创作动机。

此外,或许还有个不能诉之于口的原因。

那就是在陈老爷子的心里,喜剧将是比较安全的领域。

没别的,“运动”中的亲身经历,让陈老爷子真的怕了那句“好人怎么可能把反派演得那么好?”了。

他既不愿重蹈覆辙,更不愿自己儿子以身涉险。

于是从此拒不再碰反派,一门心思认准了喜剧道路,也是人之常情啊。

只不过愿望虽然是好的,但许多客观问题需要面对,“东方卓别林”这条路实在不好走。

比如说,当时共和国的电影仍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想要拍摄一部电影,必须由电影厂接受国家任务,或提出计划。

经由国家批准,才能组织编剧、导演、摄制组,进行生产。

影片完成后,还要接受电影局审查。

最后再由政府管辖的发行放映公司收购,才能在全国的影院里发行放映。

另外意识形态上,喜剧片也不受待见。

在当时,陈氏父子以娱乐性为主的喜剧创作尝试,不仅显得太过超前,很有些“离经叛道”的味道。

况且以片种而论,哪怕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喜剧片”,地位也远低于“艺术片”。

说白了,如同公务员一样存在的电影从业人员,从上到下,只关心艺术成就和能否拿奖。

根本没人在乎人民群众是否喜闻乐见,没人在乎喜剧片低成本,高票房的经济利益。

甚至当时的一些导演拍的艺术片是刻意去远离群众生活的,他们反倒以票房高为耻。

所以在我国的电影业内,喜剧电影的存活空间一直都很尴尬。

事实上,要不是陈老爷子是京影厂的党委成员,有一定的小权力。

不惜倚老卖老,舍了面子,亲自抓了《瞧这一家子》和《夕照街》的剧本。

这两部影片压根就不会出现在京影厂的拍摄计划内。

自然也就不会有“二子”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观众们面前了。

其实,就连《吃面条》这部小品也是一样的。

定节目的时候,就因为这个节目太逗笑了。

反倒因为顾忌不太严肃,缺乏思想性,没人敢拍板让它上春晚。

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