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治病(1 / 3)

重返1977 镶黄旗 8283 字 2019-11-02

至于最后,在巡视完东华门夜市、西单服装夜市、百货大楼夜市、秀水街之后。

洪衍武在这些贸易市场上,依然发现了一个共同性问题。

敢情除了西单因为有他的市场管理员盯着,情况还算不错。

其他几处,偷窃行为都开始死灰复燃了。

他见着不少丢了钱的主儿怨声载道,骂骂咧咧。

这可是市场繁荣的大忌啊。

贼要越闹越凶,谁还愿意来啊?

尤其如今又是以晚上营业为主。

老丢东西,肯定给人的感觉不安全啊,那女性能不害怕吗?

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洪衍武决定要增设安保力量了。

他便特意从南城招揽了十几个属于风暴下的“漏网之鱼”,又有心改邪归正的佛爷。

以每月八十块保底,逮着一个十块钱奖格儿为报酬,天天让他们分头在几个市场里“见义勇为”。

要说这帮人可都是有师傅的“传统派”。

是靠热汤滚油,苦练出来的“手艺”。

最怂,俩手指头也练齐了。

而且他们能应这份差的前提,是必须先得从用唾沫贴在墙上的信封里,把一个五分硬币掏出来才行。

那捏初来乍到的新手还不容易嘛。

其实有时候都不用抓现行,这帮人候在厕所或是垃圾箱附近守株待兔就行。

于是这几处市场附近的派出所热闹了。

自此,每天都能有脸被扇肿了的小偷被扭送而来。

而相反的,老百姓自从发现这个市场有人管,提心吊胆就越来越少。

几处市场的繁荣程度自然一日赛过一日。

这就叫以贼制贼。

说起来倒很有点辩证法的意思。

别看抓贼之时,仍免不了有一点小小的伤和气。

甚至有可能出现一些极端不文明的冲突、龃龉。

但这种“不和睦”,却能换来真正的瑞气祥和、安宁太平。

说完了洪衍武自己的买卖,还得再转头说说公家的事儿。

正因为经营性质的不同,私营买卖诚惶诚恐的麻烦,对于公家却是毫不畏惧的。

比如说,前些天,《京城晚报》听说了“北极熊日夜食品商店”在便民方面做得不错,就派记者过来查访。

后来他们亲眼一看,情况不但属实,而且还发现服务公司的经营方式和内容,非常符合政府提倡的“夜晚经济”概念。

于是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北极熊”的灯,照亮夜空》的文章。

把服务公司作为搞活夜间经济,丰富百姓生活的样板,好好赞扬称颂了一番。

甚至写这篇文章的记者,真把水清描写成了一个可以媲美尹盛喜的干部。

坚信她在厂领导的支持下,很快就会把服务公司发展成另一家媲美“大碗茶”明星企业。

而这篇报道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北极熊”服务公司的名头更响亮了。

引来了许多慕名而来的顾客,各项业务的每日流水均有增长。

水清个人,也终于难以避免的成了轻工局的模范典型。

开始要坐着小车去开会,作报告了。

这虽然像洪衍武所料的一样,有点影响实际工作的负面效果,可带来好处同样不少。

一是水清经常会委托魏大姐代劳,让老太太出尽了风头,越活越精神焕发。

二是杨厂长作为厂长功不可没,为此得到了上面的赞许。

那他自然在厂里说话办事更管用了,完全稳固了厂长的权威,同样是扬眉吐气。

三是水清同样因此得到了局领导的青睐,她还通过开会、作报告,认识了许多轻工业局下属企业的领导,扩展了自己的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