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贫富差距(1 / 3)

明末球长 一脸坏笑 7431 字 2020-09-16

“不是没钱啊。”

彭文正和曹举人一家子的地产实在不少,甚至不在册子里,也就是官府记录根本没有的田地居然超过了一半,这也很正常,收税的人找自己的兄弟自己开店,自然是有免税这个大杀器在的。

越是深挖,就让人觉得触目惊心,如果仅仅按照严刑逼供后得到的数据,仅仅江阴一县,托庇在各处大族,不必缴税的田地就达到了三分之一,要知道,江阴本身还是有不少官田在的啊,官田自然没人去帮忙避税。

也就是说,许多的官府开销,全都压在了那些无法想办法逃税的人头上。

同时,此城中的匠户逃亡数量,也相当的大,朱元璋原本的想法很好,这些工作全都世世代代的做下去,保卫我老朱家的江山,军户不拿钱,就用命去当兵保卫我大明江山,匠户不拿钱,还要在帝都轮换着干活,农民听起来不错,但实际操作中却是最惨。

一个很简单的推论,如果江南真的被治理得风调雨顺,那那么多海贼从哪里来的?

虚假繁荣。

建立在海外海量白银基础上的繁荣,基本上对于大明朝来说,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劳动力,被统治集团驱使着种桑织绸,最后什么也没有在海外交换到的数字游戏。

这造成了什么?

按照经济学原理,就是通胀的痛苦,一部分应该被中国人生产消费掉的生产力,原本可以生产的粮食,变成了丝绸后,去交易到了一堆白银。

而这些白银的最后下场,很多时候都是那些大富豪的坑洞。

最后,几千年的产银国,在历次对外赔偿,以及不加限制的海关,以及卖国坑国起劲的果党,最后,果党将全部黄金白银全都运到了某个岛上后,中国居然陷入了毫无贵金属支撑的货币,只能用粮食挂钩货币的情况。

实际上这也很简单,朱元璋的这套模型,可是万万想不到,外面会出现一群洋商捣乱啊。

原本的一部分粮食变成了洋大人身上的丝绸,粮食变少了,人口变多了,那么粮价上升就成为了必然。

当然了,按照朱元璋和朱棣原本的规则,南方的粮食运输过去,也没什么,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本该纳税的主力,纷纷开始不肯给钱了,原因很简单,原本压制他们的力量,自己就完蛋了。

中国本土而论,最最值得投资的三大板块,自然是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平原,其中华北平原汇集了重工业时代的所有元素,承担着随时准备爆兵爆坦克海爆军火产能拱卫京师乃至北方的任务。

不是能力强、业务好就能成为称职的领导。就像有些人,他爬梯子的速度特别快,却经常架错墙。

同样的,可以养活一亿以上人口的广东平原,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其实就是以地理位置的优势,将整个东南亚的资源收拢汇集起来,进行内部的整合。

未来的日子里,长老们很难在东南亚开办什么大型的工厂,那么这种交换和集散地,最佳的选择自然是以广东为核心。

这几乎是完美的殖民地模式,后世的时候,以英国人为核心的殖民地体系,殖民地们刚刚独立的时候,无不陷入了一段时间的混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英国人故意的操作下,都是以原材料出口,或者单一产业链为主的国家。

一旦独立,自然就乱了。

当然了,那不过是阵痛。

对于广东的渗透是一点点的,起码在越南发生内战的情况下,大量物资被运输去了内战双方的战场,甚至发生过同一个商人一次性接待双方采买人员的“惨剧”,当然了,他倒也机灵,分别派人盯着,连住房都让他们住在隔着一道墙的房子。

这次内战被后世称作郑准起义,而给广东带来的生意,也被叫做郑准景气,反正有越南所有的煤矿铁矿金矿作为抵押,长老们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