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谢离安家(1 / 2)

长戟高门 九月更衣 4224 字 2020-01-05

朱序身为军中将领,所以将这书信写的颇为言简意赅。

只不过这桓冲是何等人物,自然可以在这简单之极的言语之中,理出这几个月里襄阳城中所发生的几件大事。

襄阳外城失守之后,他与襄阳内城之间的情报联系已经被秦军阻断。

他能做的,就是多派些暗探,潜入围城秦兵之中,时常查探秦军的动静。

最近这一个多月以来,秦军攻势之凶猛,桓冲自然是知晓的。

从探子所描绘的攻城场景来看,其规模之宏大,战况之激烈,就连自己也只是经历过那么寥寥几次而已。

朱序能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硬是将这襄阳城守的滴水不漏(呃……只有在被夜袭的时候漏了那么一点儿),如此战绩,也足可以傲立与诸多武将之上了。

也怪不得自己的兄长桓温和桓豁都对这朱序如此看重。

只是,本以为到了现在,朱序应该已经到了极限。

城中没有了粮食之后,民变总是会发生的,或早或晚,总归也不会再坚持超过两个月就是了。

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襄阳可就是回天乏术了。

可谁知,在这个时候,竟然得到了朱序的喜报。

不仅对守城持有极度的自信,而且城中的粮食问题也在暂时得到了缓解。

而这其中的原因,都和眼前的,这名叫谢离的清瘦小子有关。

“回桓将军,小子正是谢离。”

“嗯,如果次伦所言不虚的话,那你倒是个好苗子。”

桓冲又重新变成了刚才的姿势,斜靠在那软塌之上,满腹心事的说道。

“桓将军过誉了。”

谢离也是简单的回道,并没有过多表示。

看桓冲的表情,谢离知道,在朱序报告了目前襄阳城的情况之后,他肯定是在思考对江陵这边桓氏兵马的策略安排。

如果是桓婵得到了这个消息,她肯定是恨不得欢呼雀跃,第一时间去找人分享。

但是作为目前整个桓氏一家之主的桓冲,却不得不在每一个细节上,考虑其中对于自己家族的所能带来的影响。

很累,却没有办法。

望着目前的场景,谢离突然间有些恍惚。那已经去世的桓温,应该像是三国时期,杀伐果断,丝毫不拖泥带水的曹孟德。在登上舞台时,带着那一点点的兵力,一路披荆斩棘,最后定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不世基业。

而眼前的桓冲,虽说现在已经代替了桓温的位置,但更多的,却像是之前曹孟德帐下,那些一直在殚精竭虑,兢兢业业出谋划策的幕后谋士。

虽说这样的感觉可能对这样一位家主来说,可能有些不公平,但是这确确实实是谢离当前最为直接的感受。

如果说必须要用武将来比较的话,那也应该是陆逊吕蒙等儒将了。

又是良久之后,桓冲对着幼子和幼女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先出去。

桓婵本来就想着早些回房,刚才又从谢离口中确定了朱叔父的状况,所以待在这里早就有些百无聊赖了。

所以等到父亲“放行”之后,桓婵便匆匆行了一礼,三步并作两步,退着出了大厅。

桓羡此时的气势还没有回上来,看到父亲挥手之后,也是心中安舒一口气,步伐轻快的走了出去。

“在旁边坐吧。”

“多谢桓将军。”

“你小小年纪,就别这么多客套规矩了,随意些就好。现在厅内没有旁人,现在就给我详细讲下襄阳这两三个月以来的详细情况吧。”

谢离在旁边坐定之后,才开口道:“桓将军有所不知,谢离只是在不到一个月前才应召入的襄阳守备,所以说在这之前城墙上的情况,谢离可就不知道了。”

“无妨,就讲近一个月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