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八角镇的夏与秋(2 / 3)

这位隔壁哥哥太大意了,也太小瞧了唐伯强的学习能力了。唐伯强的观察能力很强,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步骤他都不会放过,特别是在调试线的长短这样的细节唐伯强也观察得很细,以至于隔壁哥哥认为最难的环节在唐伯强哪里变得不是问题的关键了。等唐伯强认为学习得差不多的时候,他才意识到最难的环节出在材料上。

在八角镇,做一只风筝需要以下材料:宣纸(因为纸质软而韧,重量轻而成为做风筝的首选,但价格较贵。)、竹片条(且一定要带竹皮部分的)、浆糊、线(做风筝和放风筝都需要用上)。这些是最基本的了,如果想做好的风筝看起来好看生动,可以用颜料画一些图案上去,而且图案要夸张和大,这样飞到天上还能看清楚,也才能让做风筝和放风筝的人感到过瘾,当然,这一环节大多被省略了,只有一些家境好、一直喜欢放风筝的大家才保持这种做法。

对于唐伯强而言,他只能找到一些低档次的材料或者只能找到一些代替品。比如唐伯强一般用废旧的报纸来代替宣纸,偶尔运气好些,可以花几分钱买一张大的、薄一点的白质,这已经是“奢侈品”了,竹片条也只能找到一些寻常人家用来捆扎东西的、不太直也不太规则的来费心取舍和将就,浆糊还好些,唐伯强可以在家里找到番薯粉来做,确实找不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一些饭米代替了,至于线,有钱人家大多用细细的尼龙线,既轻又坚韧,但唐伯强只能用家里做衣服用的线了,这种线的坏处就是容易断,当风筝越飞越高的时候,线的承受力就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或者碰巧被在八角河上空乱飞的蝙蝠碰撞,就会线断风筝丢。不幸的是,这样的事情常发生在唐伯强身上,这不能怨唐伯强的技术不过硬,相反,越到最后,唐伯强做的风筝飞得越高,断线的机会就越多,这是后话。

一开始,唐伯强都是用旧报纸来做,但是竹片条他一定严格挑选,如果没有好的、足够长的竹片条,他决不将就,情愿将不好的部分除去,将风筝做得小一些,因为通过观察后他悟到,如果竹片条厚薄不均,就会使得风筝的平衡失调。尽管这样,头几只风筝都是以失败告终:要不是飞不起来,要不就是飞得不高,然后斜斜地倒在八角河里。

唐伯强做风筝的时候,隔壁的哥哥也多在旁边观看。从一开始嘴角挂着的微微的冷笑,到后来不停的点头肯定,唐伯强的信心越来越足,他相信,他做的风筝很快就会在八角河的上空飞翔的!

几次失败之后,唐伯强决定停下来。一是他没这么多材料可以用来这样浪费;二是他必须静下心来思考思考为什么会失败。

一旦静下来,唐伯强的找错能力和分析能力便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他发现他的心还是太急了,总希望自己亲手做的风筝能尽快地在天空中飞翔从而忽略了两个对于风筝而言很重要的结构问题:一是风筝的左右平衡。一只风筝如果左右不平衡是很难飞上天的,就算勉强飞上去,也会很快歪坠下来的。而平衡涉及到纸张、竹片条、浆糊的使用在风筝的两边是不是对称,隔壁的哥哥似乎没有在这一步上花功夫,那是因为他们工多手熟,拿到手上便知道是不是平衡了的缘故,唐伯强自己却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必须仔细在平衡方面下功夫;而是风筝做好后在调整绑在风筝上起到牵引风筝起飞作用的线没有做好,这样的结果常常导致风筝飞不起来或者根本就飞不高。

想清楚了原因,唐伯强再度动手。这次唐伯强如愿了,他做的风筝在秋空中越飞越高,最后因为线的长度的关系被唐伯强稳稳地将它停留在空中,他慢慢地牵引着风筝走到河边坐下来。秋日、和风、晴空、风筝还有那在身边静静流淌的八角河水,让唐伯强很是陶醉其中。那个成功的秋天,唐伯强每天下午放学后便会拿出风筝在河边放飞,他总是静静地坐在河边,看着稳稳的在空中飞翔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