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章 巡城监天降(2 / 2)

小半圆穹顶有四根交叉竹板用扁绳子与丝绸附加层固定在了一起,四根竹板在圆心处宽度是原来的二倍以上,被两块铁板从内外用一大铜钉锚固,竹板可以旋转折叠。

编绳子是圆台的八根编绳延伸上来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是四根编绳而不是八根;四周有一个直径一仗五尺的圆竹箍与竹板相连,还有八根斜撑,与圆台的八根绳子连接。

这就是近代才出现的热气球,因为没有橡胶材料,才用厚质丝绸和竹板代替,没有真正的热气球轻便,乘坐的人也减少几个。

每个藤筐内坐着五个人,手里拿着兵器和弩箭,箭杆上绑着火药竹管和引线;中间放者一个酥油罐和几个桐油罐,四角还各放一袋硫磺粉。

其实诸葛亮与黄月英曾经做过类似的可以飞上天的灯笼,荆州的人叫它“孔明灯”,现在仍在流传,也叫“天灯”,后来的热气球有可能就是“孔明灯”的后续开发。

童远描画出了改进后的热气球轮廓图,详细写了说明。并且建议用哪些材料制作。派四海商帮的人交给了巡城监,还让辖区手下尽力帮助诸葛亮、黄月英筹备材料和加工人员。

材料是童远早就安排荆州协助弘农郡,打造大型孔明灯。由南阳郡长史马良,调集物资支援,左延年、罗伟、鲍出等全力合作。曹冲、曹显、许褚等也出力不少。

诸葛亮、黄月英看到童远送来的素描图,夫妻二人废寝忘食研究了十天,把每个细节都进行考证,并且先用实物做了个小型可以坐人的“孔明灯”,按照童远的说法点燃、升空、前进、降落,终于造成了。

然后开始制作大型“孔明灯”样品,其中难度是小型“孔明灯”制作无法相比的,尽管材料加大了不少,还是发现许多不足。

对于丝绸对接后针眼漏气的处理,还有附加层的增设,绳索的固定与捆绑,随着点火升空顶盖丝绸变成半圆,竹板弯曲太大容易折断,黄月英把顶盖的半圆改成了劣弧。如此竹板就不易折断,当然她并不知道名称。

这就是实战版的“孔明灯”,实际是热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