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邦抵达汴梁时,住进了宣仁坊的自宅,
宅子是梁王赐下的。
当年汴梁役户多,直接这些劳动力,兴建了一大批住宅,赐给帐下文武官员。
宣仁坊地段一般,离定鼎门不远,离宫城不近,但对中下级官员来说不错了。
即便将来当上了高官,如果没有官邸的话,也还是住这里。死后更可以传给子孙,盖因都城的这种带前、后二院的两进宅子可不一般,抢手得很。
入住之后,毛妻满面春风地指着着仆人搬运行李,婢女洒扫庭院,
几名鲜卑家兵将马送到既边,仔细洗刷。
另有数人持械站在门口,昂头挺胸,同时好奇地看着大名鼎鼎的汴梁城。
只是有些失望,人也太少了!
毛邦没有过多地查看这个他只短暂住过的宅邸,而是带着四名宾客到书房一叙。
毛邦开宗明义,直接说道
几人仔细听着。
他们的出身都不算高,除了两人是高阳孙氏、许氏这种中小士族子弟外,另外两人身份更低
一为豪强子弟,一为富商家庭出身。
大晋朝官场是士人的天下,但你若说普通百姓没资格当官,那我可要说你造谣了啊,明明是可以的,只不过实际上凤毛麟角罢了。
不过实际情况如此,久而久之,人们就真的认为只有士人才能当官了。
太康九年,武帝诏曰
。
寒素也是士人!
可能有的寒素子弟饭都吃不饱,有的豪强顿顿大鱼大肉,但前者这类穷鬼可以当官,后者这种地方实力派,一踩脚能让一县翻天的人不行。
有实力造反的人没法登堂入室,没落的寒素士人却可做官,从国家稳定的角度来说好像有点问题。
毛邦看向左下首一人,问道
孙容孙启之解开身旁的包袱,取出一本册子,苦笑道
孙容自己编纂的册子,当然知道毛邦在说什么。
曹魏时期档籍多已散佚,他只能查阅史书,得知入正史有传者247人,出身寒素者百人,约占四成。
国朝档籍损毁、遗失了一部分,但整体比较丰富,最后一统计,寒素为官者只占一成。
,诚斯言哉!」毛邦叹道
这就好比两人争论,一人说本朝是高门大族的天下,另一人马上举出寒门乃至平民当官的例子来反驳。
一个不够?两个。
两个不够?十个都有。
但数据一出,真相大白。
中高级士族当了九成的官,寒素以下占一成,全国上万官员,你举反例能举出一千个,能说明什么?
毛邦又翻开册子,说道
说到后半段时,毛邦顿了一下。
不过,虽然比不上曹魏时四分之三的重臣都是寒素或豪强出身,本朝确实也有不少。另外,曹魏时的寒素重臣经过魏晋两朝百年经营,已然是高门大族。
但实话实说,寒素出身的官员整体能力确实强不少。
他们也经历过完整、系统的教育,即便家道中落了,至少在刚败落的那一代,仍能依靠父母乃至家族获得质量不错的教育。
同时又没有高门大族子弟身上那种臭毛病,为人相对务实,上进心强烈,愿意吃苦乃至冒险,
办事尽心尽力,确实是很不错的官吏来源。
邵勋在陈留时,大力提拔董、吴、王、边等家族子弟,用起来感觉还不错。
这次他想形成固定的规矩,让寒素以下士人有个上进通道,而不是靠他个人简拔。
毛邦又道
正说话间,有仆人在门外轻呼
说罢,匆匆而去。
******
王衍经邵勋特许在梁宫观风殿偏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