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出塞(2 / 3)

。他笑笑说:“大作是没有的,不过我倒记得一首好玩的典故。”

大家走着都无聊,也想听听这个典故。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可是明明是诗,为什么非要叫做词呢?”

文学上浸淫的人都知道,“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倒不是诗题,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许兰洲、宋九龄都是打仗出身,王以哲还好点,但是他们怎么能跟得上张汉卿的节奏?都瞪大了眼睛,看张汉卿卖弄。

“很简单,它们就是词啊。哈哈哈。”张汉卿得意地笑。

宋九龄是和张汉卿在血雨里滚打出来的,感情不一般,知道这位少帅平易近人,便凑趣说:“少帅,我虽然读书不多,但诗和词我还是能够分辨清楚的。”

张汉卿知道多说无益,便一字一眼地说:“说它是词,是因为古时候没有标点,人们习惯用诗来解读它。如果我来读,那就是一首绝妙好词,宋师长听好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个是不是词?”

大家轰然一笑,却又不得不佩服少帅的奇思妙想。

其实,这个改动,只是张汉卿在后世的某个时候、某篇文章上看到的好吧?他只是记忆力和现场复现能力比较强罢了。

大家说说笑笑,前面就到了提前安排好的宿营地。若不是第4师打前站,这一路可不会如此惬意。

安顿好了不久,收到了来自新疆杨增新的电报:“少帅阁下,欣闻人民军即将入疆,杨某不胜惶恐。职入疆十余载,未尝有益于疆省人民,常怀去志。少帅亲临,当一诉衷肠,另择贤能,使杨某能得保残躯回乡,当感盛情。此来千里,行走多艰,望多保重,杨某在迪化率劲旅万人扫榻以待。”

张汉卿眉头一皱,把电报给王、宋、许三人看过,微笑说:“看来这个杨督军对我们入疆很有意见啊,又要辞官又是动兵显摆的。万人扫榻,不是把床都扫没了吗?”

宋九龄不以为意地说:“我们入疆,可不是要他同意来着。少帅出动两万人,足可以碾压新军。”

王以哲接口说:“杨督军从骨子里不想让我们染指新疆,连欢迎都说得那么婉转,那就难谈什么配合少帅的西北大计了。越如此,越证明少帅的入疆之行是必要的。有什么想法,咱们明亮刀枪跟他们说话,用少帅常说的,‘不换脑袋就换人’,我不信了,全新疆就他一个人做得了督军?”

张汉卿点点头:“新疆是开发大西北的重要一环,一定要抓在我们手里。这位杨督军不知道我们的虚实是不会轻易臣服的,新疆文武官员没有见识到人民军的强大是没有敬畏的意识的。要推行开发西北的政策,就先从这位杨督军开始吧。咱们先礼后兵,瞧瞧他的反应也好。”

于是拟电说:“巧电已悉。人民军奉蒙疆经略使之命入疆,一为显我中华军威,威慑群宵以使边塞稳固;二来打通西北大动脉,以使内外交流畅通。无论任何变故,人民军入疆决心不变。杨督盛情,学良当双倍送还。”

他的这封电报态度明确,点名了他进兵的大义,那是奉“蒙疆经略使”张作霖的命令而行的,这个不会因新疆政局的变化而有任何反复。至于杨增新是伏小还是反弹,悉听尊便。

杨增新把电报扔在政务厅长金树仁桌前,语带不满地说:“金厅长,上封电报是你力主发出的,现在少帅回电如此,你看该怎么回复才好?”

在上次的军政会议上,就是这个金树仁提出用极端的办法来阻止张汉卿入疆,根本不顾忌会把对方惹毛。现在,人家已经发出了挑战书,该怎么应对呢?这个锅,他不想背。

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