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 厉兵秣马(2 / 3)

固的工事、反坦克地雷等都是它的克星。

坦克要想发挥作用,需要有同样能够机动的炮兵和步兵。

在当年世界各国,都还没有什么自行火炮的概念,所有大口径炮均以马拉或拖曳,不具备越野能力,每天20、30公里都是奇迹,跟不上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

按照张汉卿的想法,秦皇岛机械研究所在27式坦克的车身基础上设计出了一款履带式运输的榴|弹炮,口径为陆军支援火力通用的125,这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张汉卿把它命名为霹雳27(pl27,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了这款pl27,坦克部队终于可以不依赖拖曳式炮兵只能走公路的缺点而随时可以得到火力支援,这对它的战场生存是一个极大的助力。

基于同样的底座,步兵伴随战车bz27也应运而生,它一次可以携带12人的一个步兵班,并随车装备一挺重机枪。

以此为蓝图,张汉卿开始在北京卫戍区内秘密组建一个由一个装甲团、三个摩步团、一个自行火炮团为核心的装甲师:第一装甲师。兵员主要由原t20成员挑选组成,指挥系统照旧,师长仍是王文升,只是架构变了,武器配置变了。

装甲团拥有93辆坦克,装甲步兵团每团有31辆坦克,共计186辆。依托国内雄厚的工业能力,在工业能力全面转化为军工能力后,用不了半年时间装备便会就位。因为只是换装,官兵熟悉起来会相当的快,要不了多久,这支部队就会成型。

和不成,就仍要打,现在是未雨绸缪的时候。

攻击利器在筹备,破坏之王也没闲着。

朝鲜战场上步兵更多地需要直瞄炮,以消灭简易工事,75野炮在朝鲜以山地为主的地形中大有用武之地,无论是作为攻坚还是作为防御。

但是恶劣的交通状况也制约着它的使用,特别是最近两场大的恶战中,炮兵无法跟上步兵前进的脚步也使得人民军修正了它的使用方式。

既然机动性并不好,考虑到后勤等各方面的便利性,在建制方面,取消了在步兵团中设置野炮连,而是把三个团的野炮连编为一个新的加农炮营,直接加入师属炮兵团。

这也是欧洲指挥官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得出的结论“野战炮兵火力必须集中”、“要尽可能地在一个区域中集中最大量的火炮,并且置于单一的指挥官指挥之下”的实践。

这样,人民军的一线作战单位下放到营(营有重火力迫击炮连),团则成为后勤、指挥机构。

闭门造车永远不如实战对于军事的发展来得快。两个月的大量炮战,给人民军炮兵积累了大量经验。

各部反馈的情况表明,压制火力的要求对现代战争减少步兵人员损失是一大利好,所以口径偏小的75和105榴|弹炮开始向西北、西南等交通不便的战区倾斜,而新补充部队的都是125、155的重型榴|弹炮。

这也是各军事大国从波尔战争中得到的又一个结论:“只有够重的炮弹才足以把敌人步兵从掩体中挖出来”。

将来,中国军队炮兵部队只会留下三种口径的大炮:125和155的中重型榴|弹炮、75的加农炮,未来75加农炮将会直接跳跃到125的口径。在张汉卿的构想中,努力挖掘这几种炮特别是可作为炮兵主力的125炮的潜能,对军力的提升大有好处。

君不见,后世各国的大炮仍然是以125、127为发展方向?而且,在他的计划中,自行火炮的口径也是125,不但实现了弹药通用化,还使得中国可以集中力量在一个方向上达成突破。

这种技术突破也会给海军带来裨益:陆炮技术的发展,可以给年轻的中国海军装备能力一个辅助,使“陆炮上舰”成为大家的期许。众所周知,张汉卿的海军发展计划里,125舰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