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1 / 4)

马融门徒上千,长年追随在身边的就有四百余人,其中优秀者亦达五十人以上。

?且马融为人比较骄贵讲究,派头十足,虽然门徒众多,但他只亲自面授少数天份高者,其余学生则由这些人转相授业。

由于郑玄年纪比较大,性格又沉默寡言,不喜欢炫耀,投学门下后,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都没见过马融。

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仍旧日夜寻究诵习,毫无怠倦。

某次马融与其高足弟子一起演算浑天问题,遇到了疑难而不能自解,便有人说郑玄精于数学,于是就把他召去相见。

结果郑玄当场就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且思维敏捷,使马融与在场的弟子们都惊服不已。

马融对卢植叹道:“吾与汝皆不如也!”

自此以后,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郑玄更把平时学习中发现而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向老师求教。

对于篇籍的奥旨寻微探幽,无不精研,终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此次马融退隐,特地向刘志推荐了他。

对于郑玄,刘志前世便略知一二,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家和数学家。

可惜生不逢时,一辈子都穷困潦倒,灵帝时还因为杜密曾经推荐过他,受到了“党锢之祸”的连累。

从此之后,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都被压制,不许出仕。

但他声名显赫,许多士子都投身他的门下,郑玄潜心著书立说,开创了“郑学”。

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统一了经学注释,使得汉代以来五花八门的各种注释都被废除,成为“天下所宗”。

郑玄是真正的名士和文人,一生多次受召,却拒不接受,甚至献帝许以大司马都被他拒绝了。

他的气节和操守受到世人的尊重,连黄巾起义军都对他推崇备至,史载乱军“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

因此他坐镇的高密县,成为中原唯一没有受到兵灾洗劫的地方。

当时人称郑玄“著书满家,从学数万”,后汉书也对他十分推崇,后来的清河崔氏,东莱王氏,山阳郗氏等世家大族,都曾向他求学。

马融的弟子虽多,但出名的却只有郑玄和卢植两人。

而卢植之所以出名,一来是因为他推荐了郑玄,二来是因为他门下出过刘备和公孙瓒。

若是单论学问上的成就,卢植要比郑玄差远了。

刘志将郑玄召入中德殿,与他倾心交谈。

太傅马融虽然满腹经纶,但对于刘志来说,思想却过于陈旧,与他并不合拍。

但郑玄却不同,他飞速成长的年代,正是刘志用各种科技和理念改变大汉的时代。

再加上古罗马学说的引进,使得大汉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这是个思想观念迅速脱变和融合的时代,刘志对于各种哲学观采取了相当宽松的政策。

虽然儒家学说的主流地位并没有动摇,但却掺杂了许多其他的内容,比之从前要显得更灵活多变。

刘志目前并未立太子,几个公主和皇子都在一起上学,李膺、陈蕃、杜密、王畅等等都会抽时间去上课。

对于太子太傅的人选,他很看重,未来的王朝接班人,可以不是最聪明能干的,但思想却必须开放,能有容人之量。

所以,一个开明而善于因材施教的老师,就显得至关重要。

郑玄的才学肯定是够格了,但作为儒家正统大师,他的思想观念会不会过于传统守旧?

这才是刘志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这一点上他达不到要求,哪怕才学再高,他也不会选择。

毕竟,太子未来不需要当个经学大师,只要通情达理就够了,他更需要的是御人之道和治国良方。

郑玄的外表很朴素,一袭青灰布衣,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