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 上山下乡 (四更)(2 / 2)

六零俏军媳 秋味 4509 字 2022-01-09

兮地说道,“咱们一家人在一起不好吗?”

“渔场条件艰苦,你还是待在这里的好。”应新华看着她讲道理道,“我们这个不是商量过的,你咋变卦了。”

应新新不死心地说道,“像是去渔场、农场国营地方下乡的话,有工资拿的。”

丁海杏知道她说的没错,如果真的要下乡的话,到国营的要好一些。

上山下乡有两大模式:农场包括兵团、干校和插队。

与农场模式不同: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无需政审体检等手续,也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赴边疆除外,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

运动来之前的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

因运动而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所以现在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景。

这年的冬季起,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到家庭之多、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绝后的。

插队模式不同于农场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没有后勤,因此就有一个非过不可的“生活关”,一些尚未成年又在当地没有亲属帮助的知青所处的生存困境,给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

运动是从学校发动起来的,学生相对单纯,在被作为运动的工具后,无所事事的他们已经成了被利用的破坏力量。

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反感,运动尤其对我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很多工厂处于停顿状态,城市已经无法安置连续三届2000来万毕业生就业。如果让他们仍然滞留在城市,又无法继续学业,后果肯定是严重的。

所以就现在的现实情况考虑,上山下乡在客观上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把这些学生分散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之中,也就消除了他们的破坏力;上山下乡虽然国家要给与一些补贴,但是那也比在城市就业的成本低得多,因为大多数知青是不拿工资的。

至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屯垦戍边”,都是施加在学生身上的政治压力。试想学生真需要再教育,城市的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是更好的老师吗?农村本来就劳动力过剩,让农村青年去屯垦戍边,即有利于解放农村劳动力,也有利于农垦事业。上山下乡的动机就是为了解决2000万学生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