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想了想,又特意强调了句:“请柬是王中君亲自送来的公司。给亦飞的活动报价也不低呢,2首歌20万。
啧啧,1分钟2万多,早知道那时候我就该报表演或者声乐的。”
林凡听到是王中君亲自送的请柬,还有这报价,还真挺有诚意。不过在知道首映礼的日期是18日后,也只能拒绝。
刘亦飞知道后,也有点遗憾。
2首歌20万,当初拍神雕,又是吊威亚,又是练打戏,拍了半年也才30万的片酬。
虽然不在意,但林凡还是低估了有些人的无耻。
弯弯1700万台币,港岛1200万港币,再加上内地的票房,上映5天后,《投名状》给出的首周票房,就这么三地一加,直接破亿。
虽然那两个地方也是华夏大地,但票房系统却是独立的,还是头一次有人这么算。
除了票房的另类算法,内地电影人们也从陈导那儿学到了一手宣传的本事。
以前大家宣传电影,无非是跑路演,上节目,打广告。而这次,陈导开辟了新赛道。
陈可辛以文化人的身份和弯弯的知名学者张大春来了次对话。
“我觉得《投名状》超越了《刺马》本身,超越了中国历史形塑上千年桃园三结义的刻板论述,也超越了水浒传对兄弟情谊的江湖论述。”
这次专访被做成了时长2个小时的特辑,张大春对陈可辛极尽推崇,就好像在他眼里陈可辛不是一个导演,跟孔子再世一样。
宁昊都忍不住打电话给林凡吐槽,这到底是收了多少,才能这么不要脸。
除了张大春,还有蔡澜:“陈可辛终于是世界级的导演了。今天看了他的《投名状》,这么觉得。如果你电影看得多,就知道有些是拍给天下的观众看的,有些只限于某些地区罢了。”
陶杰:“《投名状》上映,作品的基本色调一片灰黑,一反中国古装大片的‘娘味’。”
这两年,大家还是很吃专家或者文化人这套的。
一个个知名学者文化人的下场,确实让《投名状》的成绩又往上窜了窜。
但日票房还是卡在2200万,没有再进一步,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票房也注定会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