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曲线公关方案(2 / 3)

纽约1990 海大腹 3217 字 17天前

北美大规模首映并获得巨大成功。按照不成文的惯例,这类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的难度会增大。不过...”

帕克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能搞定评委会主席波兰斯基,这些都不是问题。”

帕克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种分享行业秘密的郑重:“评委会主席在戛纳的影响力...是决定性的。

他是整个评审过程的灵魂人物:设定议程、引导讨论基调、强调本届电影节的艺术价值取向...

比如今年波兰斯基坐镇,可能更侧重导演个人风格、剧本创新或社会议题的深度挖掘。

他是讨论过程的舵手,负责协调分歧、推动共识。在票数僵持时,他的沟通能力和威望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虽然最终奖项由全体评委投票决定,但主席的强烈倾向性意见,往往具有无形的巨大压力,能实质性阻止某部影片获大奖,或者...助推他心仪的影片登顶。”

他总结道:“组委会当然会尽量选择与入围影片/人物无利益关联的主席以保证客观性。但你也知道,在这个圈子里,有心人总能找到‘门路’。《低俗小说》我在电影院里看过...”

继续阅读

帕克语气认真起来:“昆汀的才华毋庸置疑,非线性叙事、黑色幽默、暴力美学...都玩得炉火纯青。

你的剧本结构精妙,演员表演极其出彩...尤其是特拉沃尔塔和杰克逊。影片质量绝对过硬!我个人这一票,没问题。”

这是他愿意接受林恩公关的底线和前提。

但他也提醒道:“不过,主席和评审团的决定将面临全球媒体、影评人、观众的严格审视甚至猛烈批评。1987年那次大争议,你应该听说过吧?当戛纳评审的压力非常大。”

林恩认真听完,举起酒杯:“谢了,艾伦。你提供的信息非常关键,价值连城。我会谨慎处理,步步为营。”

“Cheers!”帕克举杯回应。

1987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评选引发了巨大争议,好莱坞巨星/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担任评委会主席,引发部分欧洲影人和媒体担忧,认为他可能偏向美国电影或主流口味。

评审团构成除伊斯特伍德外,成员多为欧洲电影人(如法国导演贝特朗·布里叶、俄罗斯导演安杰依·瓦伊达等),艺术品味存在差异。

伊斯特伍德强烈支持意大利导演莫莱蒂的《红鼹鼠》(讽刺喜剧)。

其他评委(尤其法国评委)则力挺法国导演莫里斯·皮亚拉的《在撒旦的阳光下》(艰深晦涩的宗教题材)。

双方互不退让,无法达成共识。

为打破僵局,评委会采取了戛纳历史上罕见的妥协方案:再加一部,让三部电影同时获得金棕榈奖。

这个极端解决方案直接开出了史无前例的“三黄蛋”。

获奖影片:

《在撒旦的阳光下》-莫里斯·皮亚拉(法国)

《再见,孩子们》-路易·马勒(法国)

《红鼹鼠》-南尼·莫莱蒂(意大利)

这是并列获奖最多的一届,直接让金棕榈奖“含金量”受到质疑。

此次事件促使戛纳在未来评委会组建和投票机制上更谨慎,避免极端分裂——也就是说现在主席的话语权更重了。

随后的闲聊中,黛比·艾伦优雅地插话道:

“说到《低俗小说》,我觉得它今年冲击戛纳很有优势。斯派克·李的新片《丛林热》也会去戛纳,我提前看了样片。

塞缪尔·杰克逊在里面的表演...简直让人毛骨悚然,精彩绝伦!”她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补充道。

“而且,乌比·戈德堡能入选评审团成员,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