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解决方案(加更求票5)(2 / 3)

一批确实是不冤枉。

其次,这里边有没有被冤杀的官吏呢?

这个无法证实,但多半是有的。

但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也很难区分。

因为这个案件的关键在于,空印的操作方式会给整个财政系统带来巨大的漏洞,很容易产生舞弊的行为,而且极难追查。

有多少官吏借用空印敛财?又有多少官吏只是借用空印来省事?

这几乎是一个无法查证的问题。

而对于盛太祖而言,要他相信这些官吏单纯是为了提升效率?那是不可能的。

楚歌也不信。

就像现在的官员,如果提出了一个能提升效率、但明显有着很大可操作空间的说法,普通人会觉得他们是为了提升效率还是为了给自己权力寻租?

这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这件事情要从严从重处理,肯定是没问题的。如果不处理,那么大盛朝后期遇到的严重财政问题,可能到前中期就要出现了。

毕竟捞钱的时候,大家的胃口都是越来越大的。

如果刚开始的时候狠杀一批人,或许还能暂时刹住这个歪风邪气、让它扩散得慢一点;可如果刚开始就无视、纵容、默许,那再过几十年,还不知道这些官吏能凿出多大的空间。

但楚歌也不打算完全照抄盛太祖的办法,因为这件事情背后确实有个很难处理的现实问题。

就是实物税运输过程中必然存在损耗的问题。

空印案之后,地方管理会额外征收耗羡,用耗羡填补损失的数目,这样一来,实际上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空印案堵住了官吏随意填写账簿的口子,但也没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大盛朝后期才有将实物税改为统一征收银两,而银两日常使用和熔铸时可能有自然损耗导致数目对不上,又有了火耗归公的说法……

总之,这件事情在封建社会几乎是无法彻底解决的,但一系列改革下来,至少能在当时起到一些效果,为王朝多延续几十年的国祚。

“以大盛朝初年的情况,将实物税统一改为征收银两肯定是不现实的,毕竟市场经济还没发展到那种程度。强行改的话,很容易出问题。

“更何况盛太祖已经暮年,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也推不动这种动辄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改革了。

“不过就实物税损耗这一点,倒是可以搞一个简化版的‘耗羡归公’。”

想到这里,楚歌在脑海中想好了这次案件的处置方式。

掌印的官员处死、副印官杖责流放,并严令禁止任何形式的空印行为再度发生,这一点当然还是不变的。

而后,定一个“耗羡归公”的策略。

也就是说,因为实物税的损失,出现“耗羡”是必然的。但这笔耗羡不能从百姓那里额外征收,而且必须要有严格规定,不能让各级官吏想征多少征多少,要有一个固定比例。

这样一来,各地仍旧如实按照征税的数据进行层层上报,到户部核验。

当运送路程中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产生损耗的时候,即可视为耗羡。进入户部时,如果损耗在正常范围内,那么就正常入库,多出来的耗羡同样也不能由官员自己留着,同样也要上交,但这些耗羡可以作为补贴发放给各级官吏或者有其他的用处。

如果损耗不在正常范围内,那么就要说明缘由。如果是因为特殊情况,比如天降大雨,那么就要有相关的证明可供查验。

當然,楚歌也很清楚,古代的任何税赋改革都逃不開一个定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後,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改革的初衷,都是为了将各种杂七杂八的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