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迁都之议(2 / 5)

,都是因为子女玉帛皆在长安的缘故。

“既然如此,若是焚毁长安、不再将长安作为都城,则胡寇自息。

“朕觉得言之有理,诸卿以为如何?”

萧瑀愣了一下,差点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皇帝刚才说什么?

突厥人屡次进犯,都是因为长安有“子女玉帛”?所以只要焚毁长安、不再将长安作为首都,突厥人就不会再打过来了?

这是何等卧槽的脑回路……

一个有钱人,走夜路总是被抢,然后他的反应竟然是只要我把钱全都扔在水里,然后就不会被抢了?

作为一名脑子清醒的正常人,萧瑀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劝谏。

然而,殿内古怪的气氛,却让他的求生欲悄然占据上风,并未第一时间发言。

众人沉默片刻之后,太子说话了。

“回禀父皇,臣以为此计可行。

“长安悬于突厥人的刀锋之上,每到初秋,突厥人都可以沿着泾河河谷南下,不论他们是走太原还是走豳州,都为祸甚重。

“若是向南迁都,突厥人便不能再以长安为目标,我朝便可安枕无忧。”

齐王也点头:“父皇,儿臣也认可此计。”

裴寂沉默片刻:“陛下若是下了决断,便该早日实行,以免夜长梦多。”

梁高祖很高兴:“嗯,很好,看来诸卿与我的想法一致。

“既然如此。

“宇文爱卿,你是中书侍郎,便由你替朕越过南山去考察樊、邓一带,若是有可居之地,便迁都过去。”

所谓樊邓,便是古代樊国、邓国的遗址。也就是后世襄阳一带。

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往西北走可以走武关进入关中,东方便是淮河,是整个江淮防线最为至关重要的地方,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这里确实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绝佳壁垒。

齐高宗在刚刚南渡时,李纲便将此地作为国都的理想地点之一,而后来齐朝之所以能抵御北蛮数十年,也是靠着襄阳与淮河防线。

它唯一的问题在于……

太靠南了。

更何况,在梁朝时整个华夏的经济中心还没有南移,北方的经济条件仍旧高于南方。

关中平原虽然面积不大,但沃野千里,仍旧是当时最为繁华富庶的地区。

而且,河东、河北这两地的经济水平,也高于南方。

长安、洛阳这两座城市,可以将关中、河东、河北、川蜀、南方等地给连接起来,在当时来说,不论是地理位置或是险要地势,全都是建都的不二之选。

若是南迁到樊邓一带,固然在地利上更好一些,但此地对于关中、河东、河北这些地区的掌控力将会大幅下降。

换言之,基本上等于是把这些宝地白扔给了突厥人。

萧瑀彻底迷湖了。

他难以理解为什么这些人竟然全都同意了这个方案。

且不说焚毁长安、长安城的百姓要怎么办,就算能将百姓全都迁走,那除了长安之外的其他城池、村落呢?

没了长安,突厥人难道就不能去抢别的地方了吗?

迁到樊邓一带,如果勉强要找到唯一的好处,就是以梁高宗和太子为首的统治阶层能够更加高枕无忧,因为突厥人几乎不可能打到那个地方。

至于关中、河北、河东突厥肆虐……

显然,他们打算把头埋到沙土里当鸵鸟,装看不见。

萧瑀虽然内心十分不认同这个扯澹的计划,但看到太子、齐王和其他的重臣竟然全都不反对,他也不敢说话了。

毕竟,梁高祖也并非一个心胸宽广的皇帝。

以上帝视角观看这一切的李鸿运差点高血压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