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不仅要坐,还要坐的住,坐的稳。(2 / 2)

鸣寺.....那好多东西就可以从长计议了.....

只要老头子不在,监不监国也没啥太大分别,顶多也就是劳累一点。

在老头子离开没有多久。

内阁大学士们便纷纷赶来了。

在他们的身边,还有几个太监端着不少的奏折。单从数量上看,就够他喝一壶了。

而且如今是永乐年间,还没到明朝的中后期,也就是说,这些奏折都是需要他亲自披红决策的。

想到这里,更是脑袋大。

不得不说,自己那太爷爷和爷爷聪明是聪明,有本事也确实有本事,可就是这玩意儿太耗命了。

人家其它朝代的皇帝要么有宰相,要么有真正意义上的内阁首辅,就独独到了他们这里变了花样。

没见过面的太祖借着胡惟庸事件把宰相制给搞没了,从今往后明朝没有了宰相。

作为后世人都清楚,宰相制这个东西有利有弊。

好的地方在可以用自身的才学和本事帮助皇帝分忧,解决很多麻烦,最起码递到自己面前的奏折不可能像眼前这样,跟堆小山似。

同时在一些特殊的时候,比如君王是昏君,可以防止君王做很多的糊涂事。

可坏也就坏在这,你要人家做事,就必须给权力,给了权力,你的权力就要受损,威信就要被分走。

这间接就会导致皇帝对天下的掌控力削弱。

古代王朝政治体制的本质就是家天下,是一家之天下,而非所谓的天下人之天下。

而恰恰皇帝掌控天下的手段就是通过这些臣子。

你说在中间搞了这么个角色出来,甚至到了跟皇帝叫板的程度,人家能容你嘛?

他太爷爷表示:大明不允许这么牛逼的人存在。

不得不说,他太爷爷是真牛逼。

自古以来朝堂之上的争斗就多集中于皇权与相权之间。

说白了就是,皇帝认为天下是他们家的,自然想要臣子清廉,忠心耿耿,最起码你不能背着我吞私货。

可现实却是,君权的建立往往就必须依靠无数的小势力来支持和组成。

比如支持李唐的关陇集团。

既然你王朝的建立都需要人家,那你就不可能把人家当个要饭的。

人家不仅要赚钱,还要站着把这钱给赚了。

而这,就是君权与相权的根本矛盾所在。

一个吃饱了,不能坐视吃饭的家伙给糟蹋了。而另外一个则吃了个半饱,老板就给撤了席,这事能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