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招安(1 / 2)

李待问沉吟了半响,然后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我去,我去永和县,你们留下来赈灾。”

永和县山荒人稀,许多地方连个路都没有。谁去那里赈灾,无异于是个巨大的挑战。而且,李待问腿脚不便,他怎么能去赈灾。

刁庚天良发现:“不行,李总督,还是你留在府衙,下官另行派他人去吧。”

赈灾团的靳飞英也跟着道:“是啊大人,让人去吧。您还是留在府衙,永和县的事由人去处理。”

李待问摇摇头:“不成,永和县我必须亲自去一趟。飞英留下来,这里需要你。高德,你陪我去吧。”

某些方面,靳飞英比穆高德要聪明的多,太原府事物繁多,把他留下来最合适。而穆高德比较忠心,让他陪着自己去。

众人苦劝无果,仅仅是在府上休养了两日,待得身子稍微恢复了些,李待问就带着穆高德等人去了永和县。

此时,两省总督李待问的大明早已传遍了山西河南两地。太原府的百姓,听李大人来了,无不夹道迎接。

不知道有多久太原城没有这么热闹过了,李待问去永和县赈灾。在他出发的日子,太原城的百姓自发的出来欢送。无数的百姓,无数的人头密密麻麻。

人们挤着看着,一个干瘦的糟老头子,一脸疲惫的坐在一辆寒碜的破驴板车上。几个同样衣衫破烂的赈灾团兵勇随行,闻者无不落泪。

没有人觉得这个两省总督丢人,没有人觉得他丢了朝廷的脸面。反而,人们的眼里,更多的是尊敬。

看着这一幕,太原府的几个官员们心里老大不是滋味。尤其是刁庚,他顿时觉得自己平日出行的排场不那么香了。

为官如此,夫复何求。一个真正为民的好官,百姓是不会忘了你的。现在谁都知道这位李大人的英名,灾区百姓对于李待问这个名字妇孺皆知。

看着夹道欢送的百姓,姚宾忍不住叹道:“为官如此,夫复何求啊!”

一旁的刁庚脸色有些发烧,是啊,没有人愿意做天生的昏官。他们,都被拒李待问的人格彻底的折服。

在大明崇祯一朝,流民作乱的情况比比皆是。但奇怪的是,河南山西两地旱灾,居然没有大规模的暴动,这一切都源自于李待问赈灾成效。

但是,李待问在去永和县的路上,还是出了事。

无他,赈灾团押送着大批的粮食。这些粮食既有赈灾粮,也有春耕种子。在前往赈灾的路上,他们遇到了一股山匪。

山匪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劫粮。一车车的赈灾粮,就这么被山匪劫走。李待问得知消息之后,亲自上山拜会。

而对方的山匪头目,一听是李待问的大名,竟然不但将赈灾粮全部奉还,还带着山上的一众兄弟,亲自将李待问送下山。

山匪叫伍六百,因为永和县隶属于三不管地带,伍六百在山上拉起一支队伍,成为了此地的山大王。永和县不知有官府,但只有土匪伍六百。

却这伍六百也算是号人物,干的事打家劫舍的买卖,行的却是替天行道的大旗。伍六百的土匪有三不抢,穷人不抢、妇孺不抢、好人不抢。

穷人不抢好理解,穷人本就是穷光蛋,有什么值得好抢的。还不如打出不抢穷人的名号,混个好名声。

至于女人不抢就更好理解了,那你见过那个女人敢一个人走山道的。白了,不抢妇孺也是为了混个好名声。

至于这个好人不抢,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什么是好人,好人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这没有界限,你是好人你就是好人,你是坏人你就是坏人。

所谓的好人不抢,不过是伍六百给自己找个好听的由头罢了。这年头,世上哪还有什么好人。

直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丫子的伍六百劫了李待问的赈灾粮。李待问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