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选将(1 / 2)

朱慈烺还是低估了冰河时期的威力,他以为解决了山西河南两地的灾情就万事大吉了。

实则不然,大明不该亡也不能亡。可偏偏到了崇祯手里,就是亡了。这其中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冰河时期就是其中之一。

冰河期始于十三世纪,在十七世纪达到巅峰,并最终在大约二百年前减缓了活动趋势。也就是,崇祯皇帝撞上的,正是冰河时期。在它的巅峰时期,北欧一带饥荒肆虐。有人认为挪威和瑞典有一半的人口在饥荒中丧生。与此同时,全球各地冰雪蔓延。埃塞俄比亚的部分地区白雪皑皑,中国的农作物欠收,苏必利尔湖湖面开始结冰。

从中国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冰河期。

而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冰河期。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冰河期”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半是得益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救的命。

然而,对于大明来,天灾频发,崇祯帝告谕户部、都察院:直省告饥,而畿辅、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又有百姓茹土食菜,并无菜色,且剜肉爨骨,殣以泽量,言之堕泪。

其中,河南山西灾情扑灭。可是,京畿周边、直隶地区各省、山陕西都有灾情。百姓们们啃食野菜,以观音土充饥。粮尽柴绝,牵连无数。崇祯着,自己都留下了眼泪。

这样的一个皇帝,却也生生断送掉了大明江山。摆在大明眼前的,内忧外患天灾人祸。

然而,有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料不到的是,河南大饥,被李待问赈灾之后,闯贼李自成闻讯,欲发兵河南,此时的李自成占据湖北,拥兵数十万。而张献忠西走白羊山与罗汝才会合。此时曹威、过天星欲渡江,为明官兵所阻。张献忠至,与之会合。

随着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不断壮大,崇祯皇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如何对付这几股流寇,崇祯有些苦恼。

大明朝不乏名将,可洪承畴等人得镇守辽东。派谁去阻击流寇,崇祯暂时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他想到了许多人,可每个人身上都有其长短处。剿灭贼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几日,崇祯都在为此事烦心。

这日,崇祯皇帝去了周皇后那里,依旧是一幅愁眉不展的样子。

周皇后一看丈夫如此操劳,不由得大为关心:“万岁还需保重龙体,臣妾见您这几日茶饭不思愁绪满脸,不只是遇到了什么难事。”

朝中之事,崇祯皇帝本不想告诉妻子。可他与周皇后感情笃深,不忍妻子担心,只好道:“也没什么,南边流寇肆虐,朕听闻那个李自成队伍壮大不少,更是自称拥兵数十万。而那个张献忠更是难制,朕这几日只是为流寇烦心。朝中官员皆昏,朕不知该派谁去剿寇。”

这种事,自崇祯登基以来就没有断过。流寇作乱时有发生,这些作乱的流寇通常是”营”为单位,各营有一头目,各营之间相对独立,时分时合,各自为战,各营头目之间相互不节制,无领导关系。后来又出现为以“家”为组织形式的,由各营相对稳定的合并后组成.农民军以一大股一大股的形式活动的,一大股往往有一营或数营。初有三十六营之,攻陷凤阳时有“十三家七十二营”之,后统称十三家,最终形成李自成,张献忠两支主力。明末参与围剿的官兵都不明白到底农民军有几股,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来道底明末农民军有多少支。

这些流寇对中原大地的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固然有天灾人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