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六章 大军出征(1 / 2)

很快崇祯皇帝和兵部户部的官员们就后悔了,哪个王八蛋兴起的这股妖风,闲着没事去弹劾什么红娘子。现在惹下了这位太子殿下,如何善后?

朱慈烺逮住这个机会便不松口,要完了装备要军需、要完了军需要物资、要完了物资要军医、要完了军医要骡马、要完了骡马要补给。

最后,甚至于又问崇祯的内帑搞了五万两银子,从户部支取了三万石粮食还是将士们的安家费用,从兵部要来了大量的军械,而崇祯皇帝自己的内帑早已告罄,这五万两银子,可以是从牙缝里积攒出来的。

就这,朱慈烺还只是适度的表示了他的满意。并且继续表示,以后打起仗来的时候,不够的东西继续补充。

夜长梦多,皇庄的粮食陆续的运抵到了虎贲军大营。具体粮食有多少,朱慈烺选择保密。

即便是崇祯皇帝自己,都不知道这个逆子从皇庄拉走了多少粮食,更别提那些臣子们了。问就是没有,不多。

形势依然严峻,十二团营出征在即,京城可以是尽最大的努力,保证将士们的出征了。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皇庄的粮食尚未收割完毕。大量的红薯秧子充斥着军粮,这些红薯秧子的产量,几乎是其他粮食的一倍。直接晒干的红薯秧子是没法吃的,那真成了草。

需要把新鲜的红薯秧子蒸煮过后,才能晾晒。这样晒干的红薯秧子才能储存,先把红薯秧子切碎,蒸煮晾晒之后储存起来。再掺杂着其它粮食,一并充作军粮。

放在这个时代,喂猪都不会吃的东西,却是前线将士们打仗的口粮。

然而想调拨大军出征不仅仅是解决粮食军饷的问题,需要各部配合。首先军需装备必需跟上,大军的行军路线以及何处安营扎寨等等。

这毕竟是正规军,十二团营大军出征。光是准备工作,至少得三天。

三天内,各团营紧急调度,虎贲营做先锋。不过抵达河南境地,至少也得一个月之后的事了。

而此时的李自成,以及风卷残云,他占据光州之后,开始迅速扩张着自己的地盘。

流寇的势力越来越大,随着灾情的持续,竟然连秋收的时候就出现了粮食短缺。大批的流民蜂拥而至,纷纷投奔了李自成。

此消彼长,河南境内各地流寇四起。甚至于个人就敢结伙抢劫,美其名曰:替天行道。

而地方的地主武装为了自身利益,也开始大量的雇佣护院家丁,用来对付股流寇。

一时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大明朝廷在地方的官僚体系趋于瘫痪。因为流寇们实在饿得活不下去了,最先攻打的就是各地衙门。

除了李岩和红娘子镇守的信阳城勉强在挣扎之外,此时的河南,就是另外一个湖广。用不了多久,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流寇就开始互相兼并。等他们势力壮大难制的时候,再被李自成一一收编。

白了,灾荒和战乱给了李自成生存发展的土壤,他就如吹气球一般,将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

如果大明朝廷体系完整,通过各地州府郡县自发组织的抵抗,流寇们断然不会崛起的这么快。奈何崇祯末年朝廷体系早已崩坏,甚至于县试府试乡试都在明目张胆的明码标价。

穷苦读书人,根本就没有出路。只要你是世家望族,家里有钱,童生秀才的随便买。

甚至于乡试的举人,只要你有银子就成。至于各地方官员的缺更是明码标价,一个县令两千到一万两银子不等。这是因为县有大,穷乡僻壤和富饶的郡县价格也不一样。

官员们互相勾结,大肆捞钱。不过现在这些地方官员的日子也不如之前好过,首先你捞钱并不是都揣进了自己的腰包。你需要上下打点,比如一个知县的肥缺,需要五千两银子。

这五千两银子并不是落在一个官员的腰包,你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