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六章 改变(1 / 2)

崇祯皇帝万万没想到,会从一个百姓的口中,听到这么多负面的东西。之前不是没有人劝谏过,朱慈烺也是无数次跟他起过军队的弊端。

毕竟崇祯只是听过便罢,并没有什么切身的体会。或许他也曾动摇过,可是当听得多了的时候,也就麻木了。

可当他听到了柱子的这些话之后,崇祯皇帝才算的上是真正的被震撼到了。他问了很多很多,柱子都一五一十的跟他聊了起来。

聊着聊着,柱子就愤怒了。他的愤怒并不是源自于对这个朝廷的怨恨,而是对崇祯:“我朱先生,差点就被你绕进去。咱们是干啥来着,这地都荒了,干活干活!”

柱子在前面锄草,崇祯皇帝跟在一旁依样葫芦。不过,二人的差距很快就显现了出来。对于庄稼地里的活计,柱子是那样的娴熟。

他的动作飞快,挥汗如雨的卖着力气。而崇祯皇帝则更是满头大汗,他也第一次体会到了耕地的艰辛。

这是个皇帝啊,一个皇帝在地里锄草。躲在暗处的来福和旺财忍不住了,二人齐声劝道:“殿下,可以了吧。”

看得出,崇祯皇帝很辛苦。此时太阳已经升起,大地被炙烤。热浪袭来,崇祯皇帝加倍的饥渴难耐。

可他并没有叫苦,也没有停下。而是,一声不吭的跟在柱子的身后,心的锄着地里的野草。

他在恕罪,崇祯皇帝在恕罪。他没有想到,老朱家为天下的百姓们造下了这么多的孽,但凡出现一个有为之君,也不会落得这步田地上去。

为什么,为什么历代的帝王就没有一个明君呢。崇祯皇帝在思考,是真的气数已尽么。是真的,要天亡我大明么。

想的多了,崇祯皇帝便也就豁然开朗了。这一切,并不都能埋怨历代的帝王们。而是,这些皇帝自幼被养在深宫,根本就不知道民间疾苦。

只有经历过民间百姓的生活,才能真正体会百姓的不易。才能,真正的做到为国为民。

为国为民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仅仅想想那么简单。甚至于,不是你去做了些什么。

你要真正的了解百姓们的需求是什么,真正的知道怎样才能强国强军。知道怎样去维护这个来之不易的王朝,你才能为国为民做一个有为之君。

“柱子,柱子,别忙活了,吃饭了!”大概,在日近中午的时候,老妇人提这个菜篮子,来到了田间地头上去了。

一日三餐,在这个时代是不存在的。除了京城的达官显贵们,谁能做到一日三餐。

寻常的百姓,顶多也就是一日两餐。甚至于,一日一餐。

后来百姓们发现,一天吃一顿不但体力跟不上,反而吃的更多。于是,才改为一天两顿饭。

基本上,都是中午一顿饭,晚上再吃一顿。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节省粮食。

贫穷质朴的百姓,都有着善良的美德。大概因为崇祯皇帝是客人的缘故,原本的稀饭变成了干饭。

一般都是一顿稀的一顿干的,搭配起来。这样,其实也是为了节省粮食。稀粥,永远比干饭节省。

而此时老妇人带来的,是两碗堆的高高的粗米饭。此外,还有一碟腌咸菜。

柱子大为欣喜:“娘,哟,咱们改善生活了啊。”

完,柱子毫不客气的伸出他的大粗手,去摸菜篮子的饭菜。结果,被老妇人一巴掌打了回来:“没规矩,先给客人。朱先生饿了吧,快快,快来吃饭。”

不知道为何,崇祯皇帝的内心竟然升起了一阵感动。从没有一个人像是一个长辈一样对待自己,仿佛又回到了时候,看到了自己的乳娘和母亲。

而眼前的这个老妇人,就把崇祯皇帝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她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以至于让崇祯皇帝内心赶到了巨大的温暖。

他是皇帝,也是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