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三章 大明博物志(1 / 2)

似乎,这样的人生就算是很圆满了吧。朱慈烺有儿子了,将来的储君人选有了。可以堵住了众人的嘴,不必再劝他纳妃。

每个人的追求并不相同,大多数人做了帝王。自然都想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可朱慈烺并不一样。

在他所接受的文明教育里,夫妻双方就应该是平等的。他尊重诗诗,同样的,对于诗诗来,她的整个世界就是朱慈烺。

卿本佳人,怎敢相负。如果广纳嫔妃,朱慈烺会有深深地罪恶感。

皇子的降生,带给了大明王朝新的希望。出身地位的不同,皇子的降生,自然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确切的,握着江山长大的。

皇家规矩森严,作为朱棣一脉的辈分,自然也不能乱了。从朱棣篡位称帝,迁都京城。

太祖皇帝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二十四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二十个个字,每个字为一世,称谓:《玉牒》。

玉牒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

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在朱元璋为二十四房子孙所取派语中,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如建文帝朱允炆,即是朱元璋长房“允”字辈,“火”行。又如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即第四房第十代,属“由”字辈,“木”行。

第四房燕王府也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朱棣开始子孙往后,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有意思的是,由于古人需要避皇家讳。凡是出现过的皇家子孙名字,你都不能再用。

这就愁坏了那些朱家王爷们,于是,有人就别出心裁的开始创造新的字体。创造出来的字体,也要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

谁能想得到,元璋还规定,子子孙孙的名字都要按照辈分来。也就是,姓不能改,名字的第二个字也要按照辈分走。唯一自由发挥的第三个字,还要按照五行相生来定。

这老朱家皇族太多,生着生着,就发现这名字不够用了。问题是,你还不能与别人重名。

这就尴尬了。

那怎么办,没办法,就只能造字。当然你不能凭空捏造无中生有,即便是造字,也得按照“火、土、金、水、木”偏旁来取。

这就造成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现在学到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很多字都是取自于明朝皇室成员的名字。

1896年徐寿从俄国引进元素周期表,但是俄语版的元素名字,没有对应的汉字,那就要翻译。

徐寿当时就想,首先要是同音字,然后呢,最好是偏旁部首能代表这种元素的常态。于是,历史上老朱家后代造出来的那些名字就派上了用场。

朱元璋堪称“周期表之父”,当然,这一切都要被归咎于后世的徐寿。是他苦于翻译,偶然间翻阅到了老朱家的家谱,这才灵感大爆发的。

所以,按照辈分排名朱慈烺儿子应该是‘和’字辈。朱慈烺给皇长子取的名字,朱和基。

然后立刻就有人跳出来反对了,朱瞻基乃是宣宗皇帝名字,这不是重名了么。

朱慈烺想了想也对,于是又给儿子取名朱和壁。这下,总算是没有人反对了。

于是皇长子就叫朱和壁,要不,明朝皇家男丁的名字都怪不拉几的呢。

就这,朱和壁还是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什么,和某某皇家长辈重名了。朱慈烺就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