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章 刺客(1 / 2)

或许时间还来得及,武清县的大牢竟然不在衙门内。这就给了锦衣卫机会,至少从武清县衙门惨死的官员身上来看,他们刚刚被杀不久。

西南方向的大牢并不难找,秦茂生翻身上马,带着锦衣卫往大牢方向疾驰。

然而,等他们到了衙门大牢附近的时候,不由得又是心中一寒。看样子,他们似乎又是来迟了一步。

因为在大牢的门口,两名狱卒已经横尸就地。只不过,他们身上还在不断的冒血。

而大牢内,似乎还有一阵乒乒乓乓的打斗声。秦茂生一惊,登时跳下马来:“快!”

锦衣卫们训练有素,纷纷跳下马去,直冲进了大牢。牢内,也是一样的景象,几个狱卒都被敌人给杀死。

到了牢门口,就能听到里面还有惨叫声以及杀戮的声音。众人悬着的心,再次的心中一喜。

这明,大牢内的敌人尚未逃走。这次,让他们一个都跑不了。

手持绣春刀的锦衣卫,互相配合着冲了进去。三三制,锦衣卫也学会了这样的防守队形。

所谓的牢狱之灾,蹲大狱不仅是刑罚,也被推到道德仲裁的最高层级,违法带有极为强烈的道德羞耻性。

这种体验沉淀在文化认知里,直到现在很多中国人对法院传唤、打官司都难以习惯,感觉丢人;更莫被定性、判刑后关进牢狱。

“牢”字甲骨文写法里面是个“牛”字,外面象养牛的圈;后泛指一般养牲畜的栏圈。

我们所知的“亡羊补牢”,就是这个意思。

“牢笼”的词义就有些过渡的意味了,本指关牲畜的四周拦围起来的圈,渐渐的也可引申为关人的地方。

大牢素来都是统治阶级惩办犯人的地方,古代大牢,那才真算得上是暗无天日。

封建时代外儒内法,牢狱文化被塑造成一种威慑,甚而成为统治的利器。

社会的惩戒教化完全是法家式的,一个人若是进了牢狱,一辈子就完结了,家庭主要成员进去了,这个家庭就完了,其他成员也会被社会歧视。

北宋时期最为盛行刺字,比如水泊梁山的好汉们,都是被刺了字的。犯人要在脸上刺字,或直接烙印,羞辱标记只要你活着,一辈子都得标记。

县级衙门的监牢一般建在县衙西南侧,俗称“南监”,府衙就不一定有监牢设置在内了,再往上的监狱就单独建筑了,每个州县衙门建置的监狱,一般都在州县衙门的西侧,一进衙门大门往左就是监狱的大门。监狱位置的选择不是随意定的,而是有一定的讲究和规制。尤其是对讲究天文、风水的古人来极其重要。

像是武清县这样的县衙,竟然有了州府衙门的编制,将大牢建在了衙门之外。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给了锦衣卫们营救的机会。

锦衣卫冲进牢内不久,便传来了乒乒乓乓的打斗声。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的秦茂生自然也不敢怠慢,持刀冲了进去。

衙门内的许多牢门已经被打开,而打开的牢门内,里面的犯人早就被杀死了。

大牢深处,还有两个狱卒在拼命抵挡。其中一个腹部中刀身受重伤,不过依旧在拼死抵抗。而另一个,也是且战且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串钥匙。

锦衣卫的到来,使得几个刺客慌忙回过身来,又和锦衣卫们斗在一起。

大牢内地方狭,双方均自施展不开。看样子这些刺客都是有备而来,他们都蒙着面一身黑衣,不以真面目示人。

秦茂生冲过去,很快和一个蒙面人交上了手。交手之后,秦茂生不由得暗暗心惊。

这伙蒙面人武功竟然都不弱,而且他们的招式怪异,似乎不是中原武功。那这些人是谁,难道是西域人士?

秦茂生一时间无法判断,他必须抓几个活口。可几个回合交手下来,对方竟然丝毫不落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