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兵临常山(1 / 2)

汉末武圣 半城流烟 5715 字 2019-10-29

关羽等到乌桓中郎将宗员,以及匈奴中郎将张修后,三方合兵一处。

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居然都凑足了五千兵马。

虽然,两人麾下兵马大多都是新兵,战斗力非常有限,却也让关羽压力稍减。

有了两人麾下兵马,再加上本部五千步骑,关羽麾下已经拥有一万五千人。

除此之外。

乡间招募的乡勇,以及从并州各郡县征调的郡兵,共有五千人。

如此,关羽统领兵总兵力达到两万五千人。

“兵力还是不够啊。”

关羽骑在马上,脸色有些凝重。

历史上。

皇甫嵩、朱儁两位名将,统领北军五校及三河骑士,共四万余精锐。

再加上当地郡兵,以及孙坚所统领的义军,初期失利,被波才围困于长社。

若非皇甫嵩使用火攻,正好又碰上曹操率领的援军抵达,也不见得能够获胜。

后世网络上,很多人说黄巾军没有纪律,缺乏装备,战斗力低下云云。

关羽了解过那场起义,却并不这么认为。

张角三兄弟筹划十年之久,对武器肯定早有准备,核心黄巾军私下绝对有训练。

否则,黄巾起义初期,也不会那么威风了。

也许有人会说,黄巾起义初期顺利,那是因为汉王朝没有做好准备。

不可否认,的确有这么方面因素,却也并非全部。

黄巾军战斗力虽然不及官兵,却也弱不到哪里去。

黄巾军之所以兵败,也有很多方面因素。

不过,最重要的两点内在原因,却是由于缺乏优秀统帅,以及兵力太过分散。

假如波才是位优秀将领,不会被皇甫嵩火攻之计击败,颍川战局可能就要改写。

除此之外。

这场起义,百万黄巾看似声势浩大,却也分散在各州郡,其中还有许多老弱。

真正能战之兵,最多不过五十万。

黄巾起义主要分为三大战场。

第一战场,乃是波才率领的豫州黄巾,具体兵力未有记载。

然而通过官兵斩获,大致推算在十万以内。

第二战场,乃是张曼成、赵弘、韩忠、孙夏率领的荆州黄巾,总兵力十余万。

第三战场,乃是张角三兄弟率领的冀州黄巾,总兵力在二十五万上下。

五十万可战黄巾,分布在大汉三郡之地。

他们既要应对豪强、义军,又要与当地郡兵作战。

当皇甫嵩、朱儁,率领四万余大汉精锐,再辅以各地郡兵、义军,逐个击破也就不令人惊奇了。

特别是张角死后,黄巾群龙无首,成了强弩之末,败亡已成定局。

饶是如此,皇甫嵩北上接收卢植兵马后,与张梁交战仍然不能攻克。

最后,皇甫嵩还是设计才能斩杀张梁,大破黄巾。

若细细思量,大汉王朝这次参与平叛的兵力,却也不在少数。

仅仅皇甫嵩、朱儁,麾下就有四万余兵马。

至于卢植,所率领与黄巾主力周旋的兵力,史书上并没有记载。

不过,卢植前期能够连战连胜,甚至把张角围困于广宗,料想兵力也不会太少。

再加上各地郡兵、义兵,以及豪强大族私兵。

这场镇压黄巾起义的总兵力,至少有二十万之众,甚至可能会更多。

以二十万对五十万,看似差距很大。

然而。

考虑到黄巾太过分散,以及郡兵守城占据地利优势缘故,局势仍然对汉王朝有利。

故此。

黄巾起义时,总兵力虽占据优势,局部战场优势却也不太大。

可是现在,关羽手中只有三万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