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渡河(1 / 2)

汉末武圣 半城流烟 5422 字 2019-10-29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关羽端坐帅帐内,想着沮授所献之策,不由低声呢喃。

他前世由于崇拜先祖,自然特别喜欢历史、军事、战争,也喜欢读三十六计。

这个时代,虽然还没有三十六计的说法,却也早已开始运用。

沮授当日所献策略,正是与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之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备周则意怠,指的是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松懈大意。

就比如将领守城,如果觉得防御周密,城池万无一失,反而会松懈大意。

常见则不疑,指的是经常见到的人和事,往往不会引起怀疑。

就比如现在的西岸守军,才开始听到联军鼓声震天,看见三十几处联军船只开始渡河,还紧张兮兮。

可是现在。

西岸联军已经接连看了几日,从才开始的紧张防备,到如今已经习以为常。

这条计策,与疑兵之计又根本不同。

瞒天过海之计,属于利用人类的惯性思维,进行战术上的欺骗。

一旦人们,对某件事情习以为常,就会放松警惕。

疑兵之计,却是通过虚假的兵力欺骗对手,属于阴谋。

三国时期,也曾有人使用瞒天过海之计。

孔融被黄巾军围困之时,太史慈为报恩请求突围求救。

奈何黄巾军众多,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想要强行突围,势必困难重重。

太史慈计上心头,便带上箭囊,摄弓上马,引着两骑马自随身后,各撑着一个箭靶。

太史慈开门直出城门。

城外黄巾军见状十分惊骇,调遣兵马防备城内军士出城。

却不想,太史慈只是引马来至城壕边,插好箭靶,开始习射。

习射完毕以后,太史慈便入门回城。

明晨亦复如此。

城外黄巾或有站起戒备,或有躺卧不顾,于是太史慈再置好箭靶,习射完毕,再入门回城。

又明晨如此复出,黄巾军再没有人站起来戒备。

于是乎,太史慈快马加鞭直突重围,顾驰而去。

待黄巾军察觉时,太史慈已越重围,回顾取弓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

黄巾军无人敢去追赶,太史慈乃成功突围。

“我前世熟读三十六计,若能将其与兵法结合,也许能够大有作为。”

念及于此,关羽就准备空闲以后,依照前世记忆,将三十六计默写下来。

免得时间长了,忘记了内容。

“根据斥候来报,张杨这两日已经没有在岸边驻防,料想觉得我军只是虚张声势,已经返回荥阳。”

很快,关羽就将目光放在了地图上的荥阳城上。

“时机已经成熟,渡河就在今朝。”

念及于此,关羽当即令张绣召来诸侯,商议渡河攻下荥阳之事。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却说张杨谨慎防备数日,被联军弄得筋疲力竭,最终也以为对方使用疑兵之计,乃是虚张声势罢了。

是以,张杨交代完部将以后,当即返回荥阳主持大事。

正好就在前天,信使也传回来消息,大将军丁原令吕布统兵五万,驰援荥阳。

“旃然水河面宽阔,易守难攻。”

“若再有奉先麾下五万援兵,诸侯联军纵有二十万,想要渡河也难如登天。”

正是这个消息的传来,才让神经始终紧绷的张杨,长长舒了口气。

吕布勇武,张杨深知。

两人又相交莫逆,若齐心协力率领八万军队守住旃然水,再也不惧诸侯联军。

“哪怕这五万兵马,多是主公新征召的军队。”

“只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