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进退维谷(2 / 3)

仙不容人 别怪太监 5718 字 2020-03-24

渗透的非常厉害,这也不能怪长安城的大人们警惕性不高,地方招募兵员,自然是楚地的百姓应征居多,而楚郡的百姓与其说是唐人,还不如说是诸阀的下人。

所幸南路边军一直牢牢的掌握在李家的手中,这支强大的战力若不是跟着李世易去了南荒,而是依旧驻扎在楚郡的土地上,估计楚郡的门阀们在反叛复国时也要好好的考虑考虑。

随着时间的积累,那些不起眼的普通基层官兵,熬着资历,攒着战功,渐渐升到了相对重要的位置上,虽说军队的高层主官,依然是全部由长安任命,由别处调来。但作为基础的中下层则已经无法摆脱门阀们的控制。这些主官的权利早已经被架空,在楚地与长安相安无事的时候,门阀们丝毫不会露出一丝破绽,而当他们决定倒戈的时候,那些长安调来的人,才发现自己已经孤掌难鸣。

天启十八年夏,门阀们筹集的粮饷已经随着唐王的大军进入南荒。

北地的雪国还在慢慢开化,南方的楚地则是阳光明媚,花红柳绿了。

郡守在郢城召集诸县官员,商议继续筹集粮饷,配合王师,抵御南荒妖兵与纠察境内细作的重要事务。

大唐以法治国,各司府衙官员都准时到来,哪有一个敢迟到。

几番商讨过后,一个郢城府军里的屈姓裨将,面带微笑走了进来,郡守府的大门随之关闭。官员们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何事。身为地主的郡守怒问堂下的小小裨将和那几个门房在搞什么。

钟大俊挥了挥手。城守府里响起暴怒的斥问声,兵刃出鞘声,刀斧着身声和痛苦倒地声。

鲜血染红了地面,甚至在门框的缝隙里也潺潺的向外淌着。

几乎同时。

楚郡诸姓,以犒军的名义,走进了各处府军主将的营帐。随行的杂役,自然是诸门阀培养招募的高手。

……

……

大唐以武立国,当初强大的楚国尚且不敌,实力的对比自然是一目了然。即使是如今唐王仁厚,给予了门阀们极大的信任。掌握先机的楚郡诸阀再如何势大与筹谋,也依然不可能把忠于朝廷的官员和军中将领一网打尽。所以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在郢城,在楚地上,暴发了很多场战斗。

那一天,数十位主官或被毒死,或被刺身亡,更有力战不敌含恨而去的。而事后,还有数百名大唐官员被斩首,忠于大唐的府军从主将到辅兵,死了一千多人。

叛变这种事情,一方筹谋隐忍等待数百年,一方毫不知情,那么胜负之势早定,唯一可能影响结局的,便是民心。

楚郡的民心很复杂。

身为亡国之人,他们对长安城没有任何好感。他们习惯了旧国的诸姓门阀,他们才是真正的天,拥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楚人,对于别的州郡唐人,有毫不掩饰的优越感和轻蔑感。

但毕竟在大唐统治下生活了这么多年,当唐人当了这么多年,在大唐强壮的羽翼下和平了这么多年。当大唐在大陆的中心站稳脚步,当大唐的铁骑踏破一个个骄傲大国的来犯之敌,当大唐冲出北岭将一个大国生生打成二流国家。他们无数次共享过大唐的荣光,以唐人的身份在大陆上行走,并且为之而骄傲。

现在……却要叛出大唐?

尤其是那些年轻的楚地子民,甚至包括一些年轻的想要建功立业的诸阀子弟,都完全无法接受这件事情,无法相信眼前看到的画面。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发出自已声音的时候,他们苍老的祖父、严厉的父亲,便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把他们拖回族祠,令他们跪在祖宗牌位面前,开始讲述很多年前楚国亡国的悲痛历史,声泪俱下的怀念着旧日的荣光。

年轻的楚人,对那段历史没有忘记,但他们更爱大唐的活法,他们更爱做一个骄傲的唐人,所以父辈们的话,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