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先敬罗衣(1 / 2)

这队明军有惊无险的吓走了蒙古人,疾行了四天,顺顺利利的回到了锦州。

他们发现,锦州城的气氛变了好多,好像每个百姓的脸色都洋溢着依旧难得的幸福感。

其实不仅仅是百姓,就连看门的士卒、太守府的衙役,都是轻松且愉快的神色。

交谈之下,他们才得知,在他们追回那5万石粮食后,朝廷又送来了一批移民粮。

前日刚刚分完。

锦州城和周边村落的百姓不仅分到了这个月的粮食,还给补上了之前拖欠的口粮,看着满袋的五谷和薯类,安全感爆棚!

要知道,锦州大部分的百姓都是关内的流民,在一年前,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被官府追着缴税银。

现在所有人都住进了朝廷出资新建的农舍,耕着朝廷分的农田,而且都每天可以吃两餐,能不这么高兴么。

相比百姓,锦州的底层官员更加幸福。

他们不仅有分的口粮,还有稳定的薪资,快过年了,朝廷还拨付了一笔福利费。

底层官员用这笔福利费给家小添置了新衣,这个年也能过的滋润很多。

据说,这笔福利费是皇上亲自下旨安排、监国的太子专门派人拨付的。

对于天家解底层之贫苦的隆恩,每个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当朝廷下发各项任务,官吏们执行都很是到位。对待百姓也没有了前些年那种跋扈,也几乎没听过对百姓的勒索和压榨。

一是自己比原来富足了,不用勒索百姓也能填饱家人的肚子,二是皇帝微服私访后,督察院对上下官员的检察也多了起来。

没人敢为了些许蝇头小利丢了饭碗。

崇祯见到百姓和底层官员如此,放下心来,微服私访的脚步也渐渐加快。

终于在冬月末赶到了宁远成员。

这时,皇帝的仪仗队刚刚离开。

皇帝仪仗本来不准备入城打扰百姓,但是这寒冬腊月的缓步行走,士卒们举着仪仗疲劳至极,很多人都有冻伤。

崇祯特意下旨,让仪仗入了城,好好休息了几天。

也给自己更多微服私访的机会。

等入了山海关,崇祯估计就没有太多体察民情的机会了。

皇帝仪仗虽然入城了,但皇帝没有接受宁远太守和附近官员、宗族的朝拜,不过,也没人惊讶。

因为大部分人都听说了,崇祯皇帝前几天微服私访去了,还特地表扬了为民鞠躬尽瘁的锦州太守。

这会,要么皇帝没有归队,要么就是累了,要休息几日。

见皇帝不召见,大伙也识趣的没有跑去行宫求见。

即便如此,宁远附近的所有官员、宗族子弟都住在宁远城内不敢离开,生怕哪天皇帝来到城中,召见众人,错失面圣的机会。

前天,皇帝仪仗终于是走了,略有失望的人们并没有立刻回去,而是借着这个机会,在城中互相宴请,联络感情。

毕竟宁远一直掌握在大明手中,附近还是有些名门望族的。

这里地广人稀,没什么事很难有机会见到。有此良机,人们自然不愿意放过。

尤其是宗族子弟和官员子弟,这些日子时常以诗会等名义聚在一起,一是为了进一步维系宁远官、绅的感情,也是为了这些年轻人能拓展自己的人脉,将来入朝为官,有个能相互照应的朋友。

此时,宁远城外的崇祯看着跪在身前的王德发,温言命他起身。

王德发激动的站起来,将自己父亲的密信呈上去。

田守信接过来,转递给崇祯,崇祯大约一看,见没什么大事,就明白,

这是王承恩给自己这个儿子找表现机会呢。

这个王大伴,对自己过继来的儿子还是很照顾的,只可惜王德发在为人处世上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