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争议(1 / 2)

敢骂言官,而且言语之粗鄙,如市井仓夫走卒一般粗俗不堪。

满朝文武,在座的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的大儒。况且,你还是一个太子。

太子是从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作为储君一言一行甚至于要比皇帝还要谨慎。

若是出言无状、举止轻浮,一旦被言官们群起而攻之的弹劾,甚至有可能丢掉太子之位。

朱慈烺这些话,还是当着满朝文武官员,这无异于自己找死。

甚至于,龙椅之上的崇祯皇帝都大吃一惊。这个逆子,他疯了么他。要知道,你刚才的是什么话。

崇祯身边的王承恩,更是吓得脸色惨白。而满朝文武官员一时之间竟然没有反应过来,半响之后,每个人的脸上才出现无不震惊和错愕的表情。

而那几个被朱慈烺辱骂过的官员,直接脑袋嗡的一声。很多人不敢相信,太子爷是不是疯了。

“逆、太子、胡什么!”崇祯雷霆震怒,几个言官,就连他这个皇帝都惹不起。

言官们的背后,是天下的士子。而且言官以勇于直谏著称。而皇帝一但针对言官,就是与天下读书人作对。其下场,往往是很悲惨的。

在天下读书人手里,他们会把你编排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遗臭万年。

所以,历史上的皇帝很少有去招惹言官们的。但是,也有例外。

比如,曾经制定下言者无罪的朱元璋,就把一个叫叶伯巨的官员给弄死了。

朱元璋为了保住后世子孙的荣华富贵,实行分封制。也就是,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分藩。

朱元璋诏书他可以畅所欲言,于是叶伯巨“应诏陈言”分封的隐患,并列举了汉朝以来由于分封而导致国家动乱甚至灭亡的教训,建议皇帝不要封藩。

洪武九年叶伯巨接连上书,称天下可患者三事: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

朱元璋在看完叶伯巨的第二封建议书后勃然大怒。帝大怒曰:“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

于是下令锦衣卫把叶伯巨弄到了诏狱大牢,朱元璋认为,这是叶伯巨用以离间皇室亲情的大逆不道的言论,其心歹毒,万死难以泻忿。

最后,叶伯巨在诏狱牢里尝尽各种酷刑,活活被折磨而死。

可是,朱元璋是开国皇帝。身上的是非功过本就很多,单凭开国之君四个字,就不容易抹黑。

但是后世皇帝就不行了,他们的江山不是打下来,而是继承来的。

这个时候,他们就畏惧言官们的言论了。

即便是这次黄台吉出兵辽东,这些言官们满口大话胡八道,崇祯依旧没有放在心上。

但是朱慈烺忍不了,你们这些纸上谈兵昏官误国的家伙,留之何用。

不可否认,盛世之中的言官们确实是起着纠正君王错误,勇于正义直言的用处。

可是,在乱世之中,言官们真的不是最需要的。相反,他们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论很可能左右着朝局。

乱世需要一个果决的指挥者,不为他人言论所左右。需要以自己的能力,去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

朱慈烺毫无惧色:“父皇,儿臣痛恨这些满嘴仁义道德的言官,这些狗东西用着他们的时候屁用不顶。用不着的时候,故意使绊子倒是拿手好戏。

比如,这次黄台吉入侵。没有人去想是什么原因,也没有人去想该如何正确的面对。三大营调去辽东,京城乃我天下中心,儿臣想问,京城谁来防卫?”

朱慈烺的没有错,朝中其实也有许多人早就对这些言官们不爽了。这次,居然许多人觉得太子的有理。

不杀杀言官们气焰,他们还不得上天么。只是,太子爷言辞也太过激烈了些。

朱慈烺这一骂,言官们登时哭天抢地起来。

“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