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四章 时代风云(1 / 2)

没有人能够读懂,朱慈烺这本奇书。读懂的人,则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研究《大明博物志》的某一项领域,且一生为之癫狂。

同时,大明博物志被强制性的列为各地教学材料。甚至于科举取士,都会选择这方面的难题。

朱慈烺以皇权之力,愣是将大明博物志推广到了全国。这是官方刊印的书籍,而且是免费发放。

所有的学堂,都需必备。而且大明博物志的内容,是作为科考必考题。

虽然此举遭到了许多老顽固的反对,奈何一旦与科考挂钩,即便是那些老酸儒对《大明博物志》不感兴,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教授。

奈何就连教书先生自己,都看不懂这本书。再教授学生的时候,也只能死记硬背。

可是,老师不懂不代表学生不懂。有的学生在看了《大明博物志》这本书之后,竟然如开了天眼一般,突然就沉迷其中。

然后,有的人就真的开始研究。朱慈烺这本书里只是提出了蒸汽机的原理,有的人竟然,真的就造出了蒸汽机。

紫荆城早朝,朱慈烺端坐龙椅,呵欠连连。

他是真不喜欢早朝,对于一个懒癌晚期的人来,天刚蒙蒙亮就得早起上朝,实在是要命。

可众人都已习惯了,在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的时代。早睡早起,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京城的夜市虽然繁华,毕竟也就是吃吃喝喝。早朝依旧是四五点钟就得开始,天刚放亮的时候,百官就到了皇极殿。

朱慈烺迟到过几次,然后那些言官们就喋喋不休。对于这些言官,朱慈烺也无可奈何。

虚心纳谏,是一个明君必备的潜质。朱慈烺不想给后世做一个不好的表率,所以对于言官们,自己也是能忍让的时候,就忍让一番罢了。

朱慈烺坐在龙椅上呵欠连连,来福倒是精神百倍的站在一侧。而身后的旺财,则也在悄悄的打着呵欠。

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开始打呵欠的时候,这是会传染的。别的人,会情不自禁的,跟着打起哈欠。

朱慈烺偷偷查看,果然见许多臣子跟着打哈欠。其中,甚至于包括宋献策。

朱慈烺只好轻咳一声:“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朱慈烺是多么的希望没有奏本,奈何事与愿违。这帮臣子,都是无风起浪的主儿。很快,一个个的站了出来。

朱慈烺听了半天,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唯独与两浙赋税较往年出现了下跌,按道理不应该。两浙地区富庶,加上商业发达。商税,更是如火如荼。

听到两浙赋税较上年少收了七十多万两,朱慈烺忍不住皱了皱眉头。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比如,去年两浙连降暴雨。洪涝频发,好在民众和朝廷都积极抗洪,虽然造成的损失不,总算是没有造成大的灾害。

至于别的奏疏,基本上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甚至于,天桥底下来了几个卖狗皮膏药的,都作为奏本呈上。

朱慈烺颇为厌烦的摆摆手:“好了好了,朕今日有些乏了,退朝吧。”

“万岁,臣有启奏。”

朱慈烺刚要起身回后宫,去坤宁宫找诗诗,看看自己的宝贝儿子。他抬起头,看到站出来的竟然是内首辅李岩。

朱慈烺不由得一怔,只好再次的坐回了硌屁股的龙椅:“李爱卿,有何话?”

李岩抱着笏板施了一礼:“回禀万岁,津门之地,有骊山书院的学生,看了万岁爷的《大明博物志》颇有所感,据天津卫奏报。骊山书院有个叫陈文的书生,用锅炉烧水的法子,做出了一台蒸汽机。”

朱慈烺闻言不由得眼前一亮:“真有此事?”

大明博物志是一本怪书,有的人对其顶礼膜拜,有的人嗤之以鼻。若不是此书出自于朱慈烺之